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爱领袖,还是爱父母?
本頁主題: 爱领袖,还是爱父母?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虾仁也疯狂


級別:新手上路 ( 8 )
發帖:143
威望:47 點
金錢:3037 USD
貢獻:36 點
註冊:2024-12-30

爱领袖,还是爱父母?

不爱其亲,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;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。

——《孝经·圣治》


三国时期,魏国君主曹丕突然向群臣抛出一个棘手的问题:“君父各有笃疾,有药一丸,可救一人,当救君邪,父邪?”朝堂寂然间,邴原悖然回答:“父也!”

看上去,这个“忠孝难题”似乎跟“老婆和母亲同时落水”问题一样,都让人无法回答。无论选择哪一方,都好像会得罪另一方,令人左右为难。但实际上,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复杂,它本质上是一个“爱的排序”问题。

如果我们列一份名单,按照爱的程度从上到下排列,那么君主应该排在哪里?父母呢?妻子又该如何定位?毕竟人的能力和爱都是有限的,因此必须将这些有限的爱优先分配给最爱的人。邴原的回答显然是将对父亲的爱放在了君主之前,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。



“爱的排序”反映出的是一种“爱有差等”的伦理观,也就是说,个体对他人的爱,必然是有差别的、不平等的——按照天性,一个人应该优先爱自己的亲人,次之是朋友,再次之是同族,最后是外族。如果把人比作一个爱的信号发射器的话,那么与他愈亲近的人感受到的信号应愈强烈,而离他越远的人感受到的信号应越微弱。假设父母妻子能接收到的是5G,那陌生人能接受2G就不错了。

爱的外围不可能与爱的内层等同,更不应该超过内层。一个人绝没有爱遥远的非洲人,超过爱自己国民,乃至自己家人的道理。狄更斯在小说《荒凉山庄》中刻画了一个荒诞的角色——慈善家杰利比太太——她的眼里只有向万里之外的非洲,而对近在咫尺的家人不管不顾。有一次,她的小儿子皮匹从楼梯上滚下来,接连磕了八个响头,杰利比太太对此无动于衷,只是冷冷地说:“走开,你这调皮捣蛋的皮匹。”这一荒诞的场景绝非颂扬杰利比太太的博爱,而是讽刺她的虚伪和偏执。表面上看,杰利比太太似乎平等地爱着每一个人,但实际上,她对无关人所谓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,让自己的亲人承受了她带来的伤害。



关于“爱有差等”还是“爱无差等”的争论,由来已久。早在先秦时期,墨子的门徒夷之就说:“爱无差等,施由亲始”(应当平等地爱每一个人,具体实施上先爱父母)。夷之这一番自相矛盾的说辞,遭到孟子毫不客气地批评:“夫夷子,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?彼有取尔也。”(夷之,真的认为人们对他哥哥孩子的感情会跟邻居的孩子一样吗?肯定是有所选择的。)孟子的话,反映出儒家对于人性中“私心”的正视。人对亲朋的偏爱是一种私心的体现,可这却是人之常情。反之,如果不正视私心,妄图改造人性,“狠斗私字一闪念”,往往无法造成大爱,还会引发大仇。

休谟在《人性论》中说:“人类的慷慨是很有限的,很少超出他们的朋友和家庭以外,最多也超不出本国以外。在这样熟悉了人性以后,我们就不以任何不可能的事情期望于他,而是把我们的观点限于一个人的活动的狭窄范围以内,以便判断他的道德品格。”阿拉伯谚语有云:“我和兄弟针对堂兄弟,和堂兄弟针对陌生人”。这些不同文明产生的思想,共同反映了“爱有差等”的理念,也揭示出“爱有差等”的普适性。相较于“博爱”“大爱无疆”“平等地爱每一个人”这些激情四射的口号,“爱有差等”或许显得更为冷漠,但它却是最现实、最真实、最可靠的爱之表现。



让我们再回到标题——“爱父母还是爱领袖?”现在,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,父母之爱,是深植于动物基因中、为了繁衍使命而展现的,历经数十年的抚养、帮助与关怀之爱。相比之下,领袖的爱在多数情况下显得虚无缥缈,既看不见也摸不着,有时甚至令人感到恐惧。正因如此,一些统治者才厚颜无耻地宣称自己是人民的父母,企图披上温情脉脉的外衣,混淆视听,背地里则干着坑害人民的勾当。然而,一旦人民识破了这层伪装,必然会毫不留情地撕碎它。

前罗马尼亚政权倒台时,齐奥塞斯库的妻子埃列娜曾向行刑士兵喊道:“你们怎能向我们开枪,我曾经那么关怀你们,我是你们的母亲!”一个士兵回答说:“不,你不是我们的母亲,你是杀死我们母亲的凶手。”当爱的外围侵入到爱的核心,甚至挑拨小共同体成员相互争斗时,人们必须高度警惕。所谓“爹亲娘亲不如舅舅亲”,“亲不亲,阶级分”,这些说法都混淆了爱的次序,借爱之名,实则播撒仇恨的种子。正如李竞恒老师在《爱有差等》中所说:“那些想通过取消小共同体之爱,去实现‘大公’的思路,最终不但会消灭真实的小共同体,最后也不会得到‘大公’,能得到的,只能是原子化个体和各种伪装成‘大公’的大伪而已。”



作者: 李竞恒
出版年: 2024-6

“爱有差等”的内涵在于“爱的相互性”。父母历经辛劳将子女抚养成人,子女自然有义务赡养老人。亲友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,我们也应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。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,如果统治者真心关爱百姓,以人民的福祉为奋斗目标,那么百姓理应听从指挥,以共同利益团结在一起。相反,如果统治者像美国统治集团一样,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,那么人民就应与这样的统治者势不两立。

孟子云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”。这就比美国政客:“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,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”(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——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)这般屁话深刻得多,一味要求百姓对国家尽职尽责,却不让百姓质询国家是否尽到职责,可见这样的爱是索取来的,不是相互的,也不会是真实的。爱的良性循环,基于爱的良性互动。人世间的一切爱,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回馈。



诚然,这不是要回归“父母之恩大过天”,“父要子死,子不得不死”的迂腐古论。在新闻中,遗弃孩子,生而不养的报道比比皆是。父母逃避抚养义务,自然不对孩子构成养育之恩,孩子也无需对父母心怀感恩。因为一旦爱的相互性被践踏,爱的次序也就不复存在。试想,当个体别无选择,被动地降生在世界上,没有温暖的关怀而只有冰冷、孤苦和一床破褥子相伴时,不要说对父母无情,就是有仇恨也是合情合理的。同样,如果生而劣养,动辄打骂欺辱,把孩子视作一个附属品而非值得尊重的个体,又能有多少恩情可言呢?

“爱有差等”与“爱的相互性”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在这个基础之上,再逐渐向外扩散,爱其亲、爱兄弟、爱乡里宗族,然后国家天下、自然万物。表现为“亲亲、仁民、爱物”的实践过程。提倡“爱的差异性”,并非意在将爱局限于小共同体内部而不向外传播,而是基于对自己父母的爱,推己及人地去爱他人的父母。出于爱自己孩子的情感,而传递出对他人孩子的爱;由对兄弟姐妹的爱,扩展为对全体国民的爱;因家庭之爱,升华至对国家之爱。孟子云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天下可运于掌。”正是此理。

总之,每当有人向我们索取爱时,不妨先问一句:我认识你吗?你爱我了吗?/

赞(37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1-07 18:52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01-13 03: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