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[榴故事]神仙爱情,其实也不过如此
本頁主題: [榴故事]神仙爱情,其实也不过如此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钱庄


級別:聖騎士 ( 11 )
發帖:712
威望:334 點
金錢:756491 USD
貢獻:28465 點
註冊:2013-08-08

[榴故事]神仙爱情,其实也不过如此

  
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,看过许多次数的云,喝过许多种类的酒,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。
  沈从文的这句极品情话感动了无数人,但这位最会写情书的大师,在生命的结尾,留给妻子张兆和的最后一句话是:“三姐,我对不起你!”
  沈从文去世后,张兆和整理他的文章资料并出版,在1995年的《从文家书》后记里,写道:
  从文同我相处,这一生,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?得不到回答,我不理解他……
  原来,所有人都艳羡的神仙伉俪,在婚姻中也不过是两个普通人而已。
  0 1
  偶然
  1934年,沈从文和张兆和结婚刚一年,第三者高青子出现了。
  此时的沈从文,佳作不断,在文坛上风头正盛,成为众多知识分子崇拜的文学天才,高青子就是其中一位。
  一天,沈从文拜访好友熊希龄,不凑巧,熊希龄刚好有事外出,接待沈从文的是熊家的家庭教师高青子。
  初识是偶然,但再次见面时,高青子穿着“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,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”,宛然沈从文小说《第四》中的女主人公。高青子赤裸裸地将爱慕穿在了身上。
  二人都心中了然,便开始交往。
  在沈从文的帮助下,1935年开始,高青子陆续发表了《紫》《黑》《白》……并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《虹霓集》。
  高青子笔下的故事,都是女子爱而不得的悲剧。其中《紫》讲述了一个男人在订婚后不久遇到真爱的故事。
  而沈从文的《看虹录》则讲述了一位男性作家夜访情人,两情相悦的故事。他写道:
  我在写青风,聊斋上那个青风,我要她在我的笔下复活。
  沈从文曾说:“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情感,却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情感。”
  他在高青子身上,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直渴求的“浪漫文青”形象。
  0 2
  初识
  “浪漫文青”正是张兆和给沈从文的第一印象。
  1929年,经徐志摩推荐,沈从文前往上海,担任中国公学国语系讲师。虽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,但站在大学讲台上时,沈从文莫名有点紧张。
 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,除了国语系,还有很多慕沈从文名气来听课的旁系学生,张兆和就是其中之一。
  


  由于紧张,一小时的课程内容,沈从文十分钟就讲完了,只能窘迫地站在讲台上,他无助地望了望黑压压的学生,拿起粉笔在黑板写了一行字:
  我第一次上课,见你们人多,怕了。
  这个场景,很像沈张二人的背景写照:来自湘西凤凰的沈从文,仅有小学文凭,儿时就见惯了死人,少年当过六年苦兵,青年熬过贫困,所以成为作家的沈从文更加渴求一份浪漫的美好。
  这份浪漫,对于习惯了颠沛的沈从文来说十分难得,也正因如此,他笔下的湘西才如此美丽。
  


  青年沈从文
  而张兆和则是苏州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,在学校则是众人追捧的校花,她皮肤微黑、健美漂亮,曾经夺得中国公学女子全能比赛的第一名,大家都叫她“黑牡丹”。
  面对这样优秀张兆和,沈从文总是称自己为“乡下人”。
  张兆和从不缺少追求者,处于少女心性,她将那些给自己写情书的人命名为“青蛙1号”“青蛙2号”“青蛙3号”……
  沈从文,就是著名的“青蛙13号”。
  0 3
  追逐
  沈张二人的爱情,是从绝望的单恋开始的。
  沈从文曾向儿子描述过当年对张兆和的爱慕:张兆和从操场走过来,边散步,边吹口琴,仿佛有一种奇异的光,在她的周身荡漾。
  有一天,沈从文递给张兆和一页薄薄的纸,说:“给你看个古怪的东西。”
  张兆和打开后,发现是一封情书:
  不知道为什么,我忽然爱上了你……
  


  年纪轻轻的张兆和对沈从文炽热直白的表白不知所措,她感到非常不习惯,对沈从文的追求置之不理。接二连三收到沈从文的情书后,她在日记中写道:
  又接到一封署名S先生的信,没头没脑,真叫人难受。
  沈从文苦恋张兆和的事儿在学生之前流传,甚至传出了“沈从文为了她跳楼跳楼”的传闻,无奈之下,张兆和只好拿着一大摞情书,找到校长胡适请求帮助。
  在追求自由恋爱的当时,师生恋并不被世人抵制,胡适笑着对张兆和说:“我知道,他顽固地爱着你。”
  张兆和气极了,脱口而出:“我顽固地不爱他!”
  看到了张兆和的决绝态度,胡适劝说沈从文:“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,更不能了解你的爱,你错用情了。”
  而那时的沈从文,已经完全陷入了对张兆和的沉迷,同期他发表了一篇小诗《我喜欢你》:
 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,我心就抖战,身就沁汗!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,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的名字。
  可见,张兆和是让沈从文灵魂颤抖的一见钟情。
  0 4
  暖场
  世间的爱情有千万种样子,沈张二人则属于日久生情。
  在沈从文长达四年的追求中,情书是最有效的粘合剂。1930年,沈从文赴青岛任教之后,情书便从上海写到了青岛。
  文字中沈从文的爱情,是卑微的,情书中的文字却是炽热的,有时则卑微到了尘埃里:
  我愿意自己做奴隶,献上自己的心,给我所爱的人。
 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,你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。
  


  虽然从没有给沈从文回复,但在日记中,张兆和的心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:
  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,总会记着,这世上有一个人,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,他为了我,舍弃了安定的生活,而去在伤心中刻苦自己。
  而沈从文的情书,还是源源不断地寄来,有的情书甚至长达六页。靠着那一摞沈甸甸的情书,沈从文终于敲开了张兆和的心门:
  他这不顾一切的爱,却深深地感动了我。
  1932年夏天,沈从文来到苏州,用一本小说的版权费给张兆和买了一份礼物:一套英译精装俄国小说。
  在张允和(张兆和的二姐)的助攻下,苏州九如巷上明媚的阳光,见证沈张关系的升温。
  在之后的接触中,沈从文与张父相谈甚欢,但内敛的沈从文没有当面提亲,而是拜托张允和征询张父的意见,并对张兆和说:
  “如果爸爸同意,就早点让我知道,让我这个乡下人,喝杯甜酒吧。”
  几天后,沈从文收到了两封电报,一封是二姐张允和发来的,上面只有一个字:“允。”
  而另一封,则写着只有他能明白的一句话:“乡下人,喝杯甜酒吧!”
  


  沈从文和张兆和合影
  1933年9月9日,沈张二人在北京成婚。
  三年零九个月,几百封情书,将原本属于两个世界中的人,结合到一起。
  0 5
  蜜月
  叶圣陶曾赞誉:“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,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 一辈子。”
  在沈张刚结婚的第一年,这句话的确是恰当的。
  拒绝了岳父馈赠的小两口虽家徒四壁,但生活却很温馨。小院中有一棵槐树一棵枣树,沈从文便将两人的小家称为“一槐一枣庐”。
  从此,张兆和成为沈从文最亲爱的“三三”(张兆和在张家四姐妹中排行第三),沈从文成为了张兆和的“二哥”。
  此时的沈从文充满了幸福感 :“另一种温柔的幻影已成为实际生活……给我对于生命或生活一种新的经验和启示。一切都似乎安排对了。”
  不久,沈从文母亲病危,他匆匆赶回湘西,临行前,与张兆和约好,每天写一封信,报告沿途所见所闻,《湘行书简》正是这段甜蜜思念的见证。
  


  沈从文从常德桃源逆水而上,沅水上的8天时间,他给张兆和写了38封书信,而在张兆和的回信中,也充满温情,全然不见了“我顽固地不爱他”时候的影子。
  沈: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,用半个日子写文章,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,别的事全不能做。
  张:乍醒时,天才蒙蒙亮,猛然想着你,猛然想着你,心便跳跃不止。
  沈:“三三,乖一点,放心,我一切好都好!我一个人在船上,看什么总想起你。”
  ……
  新婚中的沈从文,迎来了创造力的大爆发,《边城》就写于这一时期,小说中“黑而俏丽”的翠翠,原型便是张兆和。
  


  但在《边城》的结尾,美好的爱情故事却以悲剧告终,沈从文曾感慨:“一切充满了善,然而到处是不凑巧……”
  这也是沈张二人婚姻开始出现裂隙的一种映照。
  0 6
  纷争
  与大多数家庭一样,沈张的婚姻矛盾首先是从内部开始的。
  当一个人只追求浪漫的爱情,一个人只在乎柴米油盐,两个人的相处便少不了龃龉。
  当年,少年沈从文独上北平,穿着薄衣在大雪纷飞的小屋里写作,三天没有吃东西,最后得到郁达夫的接济,慢慢在文坛扬名。这让本就十分讲义气的沈从文更加乐善好施。
  据二姐张充和回忆:“时常有穷困学生和文学青年来借贷,尤其到逢年过节,即使家中所剩无余,他总是尽其所有去帮助人家。”
  在战乱的年代,沈张的生活十分拮据,张兆和理解沈从文的的古道热肠,但沈从文对古董的痴迷她怎么都接受不了。
  沈从文对文物是真热爱,经常约着好友朱光潜一起逛琉璃厂,从那些古玩中感受历史的低语。
  但张兆和则认为那是不节俭,她在信中说:“能够活下去,已是造化,我们应该怎样使用这生命,而不使他归于无用才好。”
  而浪漫到骨子里的沈从文,追求的一直是“无用”的美好。
  对于张兆和,沈从文希望她继续穿高跟鞋烫头发,不要洗东西做事,以免把手弄粗糙,他希望张兆和依旧是那朵高高在上的凌霄花。
  已为人妻、为人母的张兆和却对贫苦生活适应得很快,她务实且淳朴,甚至外出打工补贴家用,沈从文所追求的浪漫,在她眼中是“不合适的面具”。
  张:你吃东西买东西讲究越贵越好,完全不是我喜爱的。打肿脸装胖子,外面光辉,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,总不免勉强。
  沈:你永远是个自由的人,与其说你爱我为人,不如说爱我写信……
  张:来信说那种废话,什么自由不自由的,我不爱听,以后也不许你讲……
  当张兆和和沈从文讨论“精打细算的生活”时,沈从文的则怀疑张兆和不爱他。
  一生追求极致浪漫的沈从文是否得到了曾经渴望的女神,张兆和是否真正懂得情书外的沈从文,冷暖自知。
  0 7
  岔路
  沈从文将关于高青子这段岔路,称为“情感发炎”。
  同是作家,热爱文学的高青子一直仰慕沈从文的才华,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之外,沈从文对这份爱慕十分受用。
  当感觉到这段“偶然”的情感开始走向不受控制时,沈从文选择向张兆和坦白一切。
  极度伤心和气愤之下,张兆和带着孩子回了娘家,沈从文在再次展开书信攻势:
  你生着气匆匆的走了,这是我的过错吧。旗杆上的旗帜,为风激动,飏于天空,那是风的过错。只请你原谅这风并不是有意!
  最终在亲友的劝说和沈从文的挽求中,张兆和选择了原谅。
  1936年,沈从文在结婚三周年之际的小说《主妇》中,表达了对妻子的忏悔:
  他呢,是一个血液里铁质成分太多,精神幻想成分太多,生活里任性习惯太多的男人。
  抗日战争爆发后,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担任教授,高青子则在西南联大做图书管理员,乱世相逢,两人的婚外恋再次升温。
  


  直到1942年,这段婚外恋才以高青子的离开终结。
  高青子离开后,沈从文曾说:“自从‘偶然’离开我之后,云南就只有云可以看了。”但他又说:“那失去十年的理性,又回到我的身边。”
  对于张兆和,高青子成了她一生陷在肉中的刺。
  在高青子这段生命插曲中,沈从文真的不爱张兆和了吗?不是的。
  这一生中,张兆和一直是沈从文笔下最美好的象征:《三三》中的三三,《长河》中的夭夭,《三个女性》中黑凤,这些天真可爱的少女身上,无不有张兆和的影子。
  在婚姻的围城中,“情感发炎”是真的,对张兆和的爱也是真的。
  0 8
  彷徨
  即便没有了第三者,沈张二人的中年婚姻依旧是不幸的。
  那个沈从文一直仰望的“女神”,其实只是个务实的普通女人,并不能给沈从文真正的爱情和懂得。
  1948年,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开始受到急风骤雨的批判,沈从文内心感到极度不安,他永远学不会“赤裸裸”政治呐喊,变成了文坛的“边缘人”。
  在当时普遍要求国民振奋的时代潮流中,追求浪漫的沈从文变成了社会批判的“清客文丐”。
  张兆和则很容易地接受了新中国的新思想、新事物,完全理解不了沈从文的坚持和恐惧。
  沈从文的儿子后来回忆道:“(当时)我们觉得他落后,拖后腿,搞得一家人乱糟糟的。”
  张兆和对沈从文“恨铁不成钢”,和孩子一起批评沈从文。妻子的反应让沈从文愈加孤立,他写道:
  人和人如此隔离,竟无可沟通, 即家中孩子,也对于我如路人,只奇怪又发了疯,难道我真疯了?我不能疯的。可事实上,我可能,已近于半疯。
  怕被妻子抛弃,怕失去家庭,这些恐惧让原本忧心忡忡的沈从文变得恍惚,他曾在1949年两度自杀,后来被诊断得了精神疾病。
  虽然被救下来,沈张的矛盾更加严重,许多年都没有生活在一起。
  而沈从文最终放弃了文字,从中国的文坛中隐去,转而投身自己热爱的文物研究中,再也没有写过小说。
  


  那个年近古稀的老头站在乱糟糟的小屋里,从兜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,又像哭又像笑地对二姐说:“这是三三写给我的第一封信。”
  看到这一幕,能说沈从文对张兆和不够深爱吗?
  盛年时的风花雪月本应被时间消磨,但沈从文的那一份似乎没有。
  0 9
  合归
  在人生的暮年,沈张二人才拥有了一段迟来的岁月静好。
  1971年冬,沈从文病情加重,浑身开始浮肿,终于获准返回北京。而在生命最后几年,他才像出土文物一样,被世人挖掘、叹息。
  而此时两位老人的相处,似乎又回到了1933年那般温馨。
  


  晚年沈从文和张兆和
  他们的房间一半铺着草席,空出约一米宽的水泥地,那是张兆和给沈从文特意留出的散步道。
  沈从文步履蹒跚,右手时而颤抖,张兆和有时会扶着他在房间散步,有时让他自己走。
  沈: (走了两个来回)够了吧?
  张:没有,刚刚两次。你就爱偷懒。
  沈笑了。他又走一次,便说:这是第四次了。
  张:别骗人,刚刚三次。你每次都想哄人。
  最后走完五次,没走到头,沈从文便嘘了一口长气。 “唉,完了吧?”便往座位上走去。
  张:你总爱偷工减料。
  每次沈从文从座位站起时,张兆和都要给他捶捶左腿。在他离世前的最后几年,“三姐”一旦不在身边,沈从文就会左右寻找。
  “我们相爱一生,一生还是太短。”
  1988年5月10日,沈从文离世,被葬在他一生挚爱的湘西故乡。
  张兆和整理两人的书信,最后集成了一本《从文家书》,她在后记中写道:
  整理编选他的遗稿到现在,过去不知道的,现在知道了,过去不明白的,现在明白了。他不是完人,却是个稀有的,善良的人。……不过,太晚了。
  张兆和弥留之际,思维不再明晰,有人拿着沈从文的照片,问她:认识吗?
  “好像见过”,张兆和又张了张嘴,说“我肯定认识”,但她已经说不出“沈从文”这个名字。
  2002年12月,沈从文诞生一百周年,凝聚了张兆和心血的《沈从文全集》出版。
  2003年2月16日,张兆和辞世,骨灰和二哥埋在了一起。
  。。。
  沈从文和张兆和,起缘于年少情怀,定情于尺素文字,磨合于柴米油盐,纷争于时代悲欢,归结于相濡以沫。
  爱情是浪漫美好,但婚姻却是一地鸡毛。
  两情相悦很重要,尊重和理解也很重要。
  世界上不会有人百分之百地懂你,即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无法做到。
  但我们可以做到好好吃饭、好好散步、好好聊天、好好陪伴。
  在爱情中渴望婚姻,在婚姻中好好陪伴,已经非常难得。
  愿每一份深情,都能换得一份高质量的陪伴。
  


赞(3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8-19 11:03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01-15 09:18